热门关键词:48V通信基站放电仪 变电站直流220V放电规格 300V以上宽电压放电仪 直流系统充放电规格推荐 新能源放电仪
该标准在2020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,核心目标是实现动力电池在热失控后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,并通过更严格的测试要求和技术规范提升整体安全性。以下是新标准的重点概括:
一、热失控管理的全面升级
●触发手段多样化
新增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,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场景,与原有的针刺、外部加热共同构成更全面的测试体系。
针刺测试速度调整为0.1-1mm/s,更贴近实际事故中的失效模式。
●安全要求显著提高
热扩散试验从“5分钟逃生时间”升级为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的绝对安全要求,试验后需监测2小时,所有监测点温度须低于60℃,防止延迟性爆燃。
新增烟气控制要求:报警信号发出后5分钟内,乘员舱不得有可见烟气进入。
二、新增关键测试项目
●底部撞击测试
模拟飞石或地面障碍物冲击,采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电池包最薄弱部位,要求无泄漏、起火或爆炸。
仅离地间隙≥200mm的商用车可豁免,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。
●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
针对超快充技术(SOC区间20%-80%,充电时间≤15分钟),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通过外部短路测试,确保长期快充下的稳定性。
三、测试方法与流程优化
●盐雾试验调整
删除原标准中低压上电监控环节,简化测试流程,聚焦于安全状态评估。
●挤压测试细化
明确挤压测试的形变量或挤压力截止条件,对带车身结构的电池包测试时以100kN挤压力为截止标准。
●报警信号时效性强化
热失控后5分钟内必须发出报警信号,且需确保报警前后5分钟内乘员舱无烟气进入。
四、适用范围与技术兼容性
覆盖电池类型扩展
从原有的锂离子电池、镍氢电池扩展到钠离子电池、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动力蓄电池。
明确豁免条件
非驱动类电池(如12V低压辅助电源)不适用本标准,聚焦于动力电池的核心安全需求。
五、实施时间与行业影响
●分阶段实施
新申请车型自2026年7月1日起执行,已获批准的车型需在2027年7月1日前完成整改。
●行业洗牌与技术升级
淘汰落后产能:预计30%的二线电池企业因改造成本过高(超5亿元)面临退出。
技术路线分化: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本征安全性占据优势;三元锂电池需依赖高压实密度设计或散热系统(如广汽埃安“弹匣电池2.0”)。
固态电池加速发展:因其天然阻燃特性,成为满足新规的重要技术路径。
六、配套支持与市场机遇
●检测认证需求激增
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单次成本超200万元,第三方检测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。
●保险与消费端联动
符合新规的车型保费有望下浮15%-20%,电池质保条款将剔除“热失控”免责项。
总结
新标准通过“零容忍”安全目标、全场景测试覆盖和技术兼容性扩展,推动动力电池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安全防御。其实施将加速行业向高安全、高可靠性转型,并催生固态电池、阻燃材料等新技术产业化进程,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电动汽车产品。